3月28日10時30分,走進威海市臨港區草廟子鎮蔣家莊村幸福食堂,飯菜香氣撲鼻而來,老人正陸陸續續幸福地享用美味的午餐,處處透露著“暖心的味道”。
伴隨前來就餐的人群散去,廚房內,工作人員正將老人就餐的剩飯收集起來,送往村集體的養豬場。“剩飯喂豬,豬糞作肥料種菜,大棚蔬菜和豬肉再供應食堂,循環鏈上一分錢不浪費。”蔣家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翊算起經濟賬。
隨著幸福食堂發展進入快車道,運營成本高等普遍性難題日益顯現,對此,臨港區積極探索“公益+市場”多元化幸福食堂運營模式,通過種養循環、跨村聯建、企業合作等市場化手段,蹚出一條可持續運營的新路徑,為老齡化社會下的養老服務提供了生動樣本。
自運營以來,蔣家莊村通過自建蔬菜大棚、養豬場,食材成本降低近40%,40余名85歲以上老人得以免費就餐。然而,僅靠村集體補貼難以長久。為此,蔣家莊村探索“食堂外賣”模式增收:農忙時節為果農配送餐食,一季凈賺萬元;承接“三同教育”、研學團隊用餐,吸引周邊企業職工就餐,日均客流量增至40余人。“7塊錢管飽,比快餐實惠!”在附近修河壩的工人劉軍強已連續十幾天選擇蔣家莊村幸福食堂就餐。
如今,村集體養豬場存欄100余頭,蔬菜自給率超九成,成本大頭轉向水電和人工,市場化“開源節流”成效顯著。“去年食堂還靠補貼,今年已能自負盈虧。”劉翊語氣中透著自豪。
以蔣家莊村創新探索為靈感,以跨村聯建為基礎,草廟子鎮今年推出——多個村莊共享一個中央廚房、統一配餐降低成本的幸福食堂可持續發展新思路。
當天中午11時,草廟子鎮東李家夼村的村“兩委”準時驅車前往大東疃村取餐。“同一套廚房用品設備,人越多,攤到每份飯的成本越低。”草廟子鎮副鎮長、三級主任科員劉寧介紹,聯建后配餐成本直降40%,聯建村每日上報用餐人數,既避免浪費,又形成規模效應。目前,大東疃村、東李家夼村、西李家夼村已率先“搭伙”,未來將推廣至更多村落。
在悅泉社區幸福食堂,市場化思維同樣貫穿運營全程。80余名老人每天享用健康搭配的自助餐,背后是村“兩委”組織的志愿者隊伍和企業的深度參與。
“我們通過號召轄區志愿者幫廚、發放餐食、清理碗筷,減少人工支出,還對外承接企業會餐,增加收入。”運營負責人胡道鳳坦言,多元化經營讓食堂有了“造血”能力。
從“政府包辦”到“市場共舞”,臨港區的實踐印證:養老助餐并非“賠本買賣”,關鍵在創新機制。蔣家莊村的循環農業、聯建村的共享廚房、悅泉社區的志愿服務……一頓暖心飯,不僅暖了胃,更暖了心,多樣化的市場化探索,讓幸福食堂跳出“輸血依賴”,煥發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