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隨著最后一臺B17號風機最后一支葉片與輪轂精準對接,總裝機容量45萬千瓦的國家電投半島南U1場址二期項目風機吊裝,經過三個多月的緊張施工,全部吊裝完成。本月底,這里就將實現全容量并網運行。
山海輝映,綠能澎湃。截至8月底,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達到523.9萬千瓦,占全市發電裝機規模的63.1%,超過全省16.8個百分點。
作為集齊“核風光儲”新能源類型的地級市,新能源產業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主動融入全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年初,我市確定推進33個新能源項目,計劃年內新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100萬千瓦,新能源產業集群收入突破200億元,加快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堅持一體化布局、多元化保障,在乳山海上風電板塊之外,全市分區域規劃榮成核電板塊、文登多元儲能板塊等多個新能源板塊,實現資源開發和產業培育一體布局。華能石島灣核電擴建一期工程開工建設,榮成京能儲能電站成功并網……今年以來,核能、光伏、抽水蓄能等各領域“捷報頻傳”,帶動全市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持續壯大。
來到文登區侯家鎮,大唐山東發電有限公司文登澤庫侯家400MW光伏發電項目升壓站已建設完成,相關設備正在進駐,預計年底并網發電。
作為2024年省重大實施類項目,大唐文登400MW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總投資17.5億元,建成后,將成為集高效發電、生態漁業于一體的標桿光伏電站。“與相同發電量的火電相比,我們的項目每年可節約標煤20.92萬噸,還可減少污廢水和溫排水帶來的污染。”現場負責人介紹,項目落成后,每年可提供7億度清潔“綠電”。
在眾多新能源項目抓緊建設的同時,我市著眼于打造新能源產業集群這一目標,加快相關產業布局,引進一批行業領先、效益可觀、科技水平高的裝備制造產業,更好地將城市“綠色資源”轉化為發展“綠色增量”。
起重1500噸的龍門吊、數十米長的厚重鋼板、直徑9米的單樁筒節……來到乳山港畔的海力風電設備科技(威海)有限公司,一個個“龐然大物”隨處可見。這里生產的單樁是國家級重點新產品,可適用于50至70米深的海域。公司手握47根單樁的生產訂單,今年產值預計突破10億元。
著力培育鏈條長、品種全、輻射廣的新能源裝備產業集群,我市打造海上風電裝備制造基地,引進明陽智能、遠景能源、中車同力等風電裝備制造業項目36個,初步形成涵蓋主機、海纜、單樁、塔筒等在內的全產業鏈條。
依托資源稟賦吸引龍頭開發企業、借助龍頭開發企業招引發展裝備制造產業、搭建科研平臺爭取示范項目,眼下,我市已將新能源產業列入《威海市主導產業招商圖譜》六大招商方向之一,進一步聚焦新能源產業鏈條上的重點企業,持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進一步壯大產業集群規模。(Hi威海客戶端記者 匙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