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被譽為“寒冬第一鮮”的牡蠣,陸續進入收獲季。在威海,作為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的“乳山牡蠣”,肉質細嫩、口感鮮美,憑借著嚴格的品質把控和品牌打造,知名度越來越高。目前,“乳山牡蠣”的品牌價值已達193.85億元,位居國家地理標志牡蠣品牌價值排行榜榜首。
近日,記者來到乳山,走進牡蠣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生產銷售企業,參觀加工車間里牡蠣的“凈化之旅”,感受企業“猛猛出貨”的繁忙景象。
從散養到園區集中,乳山牡蠣“抱團”煥發新生機
天氣轉冷,乳山牡蠣也迎來了最肥美的季節,進入產銷旺季。位于乳山市南黃鎮西浪暖村的牡蠣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里,一派繁忙:滿載牡蠣籠的叉車穿梭不息,工人們熟練地操作著各種工具,將剛上岸的牡蠣進行初步處理。不遠處的凈化車間里,自動化設備正高效進行凈化與分揀。

為推動牡蠣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改善因養殖帶來的環境問題,乳山打造了西浪暖等牡蠣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一改傳統分散生產模式,進行集中規范管理,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示范區的建立,為牡蠣產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規劃、管理、標準、運營全部統一,養殖戶告別了過去的散亂狀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效益。養殖戶劉濤熙就是受益者之一。
劉濤熙養殖了3000畝牡蠣,園區建成后便把倒籠、暫養、清洗和加工業務全部搬了進來。劉濤熙說:“現在大家都集中到園區,示范區有專門的污水處理管道和牡蠣殼處理設施,環境大大改善。”
除了環境改善,示范區的建立還為養殖戶們帶來了更多實惠。資源共享、調配貨種、合作交流更便利,物流成本大大降低。“現在,每天物流公司都會按時派人過來,幫我們發貨,這樣就不用自己去找物流了,省時間還降成本。”劉濤熙滿臉喜悅地說。
牡蠣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成功運營,不僅讓養殖戶們嘗到了甜頭,也帶動了周邊村民的就業增收。南黃鎮東珠塂村村民孫女士在園區工作多年,每個月根據工作時間不同,可拿到5000元至8000元不等的工資。孫女士說:“農忙的時候我就回家務農,閑的時候就來園區打工,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

據園區負責人介紹,示范區同步配套完善的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裝卸平臺區、清洗加工區、育種研發區、碼頭港池等功能分區,實行牡蠣育苗、養殖、收獲、暫養、沖洗、加工、出售一體化運營,不僅優化了海岸帶環境,更為從業者提供更優質的經營平臺,為“乳山牡蠣”品牌化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高端鮮活牡蠣賣得火,一天出貨100噸
面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大批量訂單,牡蠣企業紛紛甩開膀子加油干。11月25日,記者在位于海陽所鎮的山東燈塔水母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看到,工人們正忙著加工、包裝、發貨。運輸車往來周轉,來自海洋的鮮味,從這里發往全國各地。
“進入11月,每天的出貨量都有100噸,一個月能賣近3000噸。”企業副總經理趙浩男說,隨著“雙十二”“元旦”等大促節點臨近,單量還會更多。目前,企業的產品大部分供往山姆、家家悅等商超,還有一部分走批發零售、餐飲店、料理店等渠道。
從大海到餐桌,牡蠣歷經了怎樣的旅程?記者來到園區凈化中心,映入眼簾的是一條長約20米的自動化清洗線。“從海區運回來的牡蠣,先通過高壓噴淋、毛輥清洗機,第一遍洗掉殼上的泥、藻類。”趙浩男介紹,之后牡蠣還要經過人工第一次質檢、智能化分揀、入筐、無菌海水循環凈化、二次清洗、二次質檢6道程序,才能走下傳送帶,包裝、發貨。

凈化池里,一只只牡蠣正享受著“沐浴”時光。打包前,它們都要歷經48小時深度凈化。“這水可不一般!”趙浩男打開了話匣子,凈化用的是無菌的循環活水,可以殺菌消毒,機組在后臺控制溫度、鹽度,提高牡蠣代謝,讓牡蠣吃的藻類轉化成糖原,鮮度更高。“凈化池一共27個,最多可同時容納300噸牡蠣在這‘洗澡’。”趙浩男說。
放眼整條產線,程序雖多,卻只有不到20名工人。除了兩次質檢環節需要人工,大部分都能靠自動化設備解決。這條自動化產線是企業和上海的研究所合作開發的,有了這個“神器”,牡蠣加工效率大大提高。比如智能化分揀環節,分揀機自動將牡蠣“分類”,從一兩到八兩,8個規格。
燈塔水母定位于做高端牡蠣,從源頭的苗種管控、養殖方式、周期把控,到加工、包裝等各環節,建立一套完備的體系,不斷提高產品品質。這幾年,隨著“乳山牡蠣”名氣越來越大,趙浩男深知,這個產業能做強靠的不是走量,而是以品質取勝。除了鮮活牡蠣,燈塔水母也在持續拓展延伸牡蠣的產品種類,形成液氮半殼牡蠣和即食牡蠣等產品線。“產品是核心,我們要繼續拓展產品類目,提高精細化程度,拿出多樣化的產品‘找’客戶和市場,提高市場占有率。”趙浩男說。
眼下,燈塔水母正在擴建廠房,籌備海洋食品深加工項目。“新項目已進入設計施工階段,可以生產120款速凍半殼牡蠣產品,計劃2025年上半年投入使用。”趙浩男說。(Hi威海客戶端記者 王文欣 殷玉鵬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