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發展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一招,新質生產力并非“可望不可即”,當“新質生產力”與“鄉村振興”相融合時,同樣可以煥發出新活力。
用好新質生產力,傳統產業也能“日新月異”。新質生產力是以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向新質生產力轉變,就必須對傳統產業進行“大換血”。換血并非是否定、摒棄傳統,而是注入“創新血液”。不少農村地區依賴傳統種植業發展,經濟發展動力不強,增長緩慢。雖然不少村鎮有“一村一品”等特色產業,但一二三產業布局尚不協調,導致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附加值較低,村民難以獲得額外收入,“錢袋子”鼓不起來。鼓勵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引導產業升級轉型,在原有傳統產業中進行技術、理念升級,招引、集聚產業鏈條,改變單一產業發展格局,促進產業迭代發展,激發產業“新動能”。大力引導企業依據現狀進行創新升級,延長產業鏈,擴大市場,煥發新面貌,尋求新的“增長源”。
用好新質生產力,特色產業也要“因地制宜”。地方特色產業,如同繁星點點,照亮鄉村全面振興的征途。它們以獨特的地域魅力,散發著勃勃生機。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其關鍵在于“新”。這里的“新”,不僅代表著技術的創新,更代表著理念的創新、模式的創新。發展特色產業,要遵循“先立后破”的理念,不可一味地貪圖“標新立異”,針對“熱門產業”一哄而上,貪大求多而忽視自身產業發展條件、成長基礎。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每個地區都有其獨特的資源稟賦、人文特點、產業基礎和發展規劃。發展過程不能一刀切,而是要依據本地實際情況,制定符合自身特點的發展策略,我們的特色產業才能如雨后春筍般茁壯成長,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大的動力。
用好新質生產力,鄉土產業也要“綠色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新質生產力,并不意味著犧牲生態環境,反而應該堅持綠色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鄉土產業,作為鄉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需要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實現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生態優先,將綠色理念貫穿于鄉土產業發展的全過程,通過推廣生態農業、綠色養殖等模式,減少化肥、農藥等污染物的使用。同時,推動技術創新,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推動傳統鄉土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轉型升級。例如,發展循環農業,提高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推廣清潔能源,減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等,提升鄉土產業的綠色發展水平。
(作者:文登區葛家鎮政府 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