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和增長引擎,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工業穩則經濟穩,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全力穩住工業是關鍵。
山東工業產業基礎雄厚、門類齊全,是名副其實的工業大省。近年來,山東錨定“走在前、開新局”,打好“攻”與“守”的組合拳,持之以恒推動舊動能向新動能轉換和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改變了多年來因傳統產業所占比重高而顯得“步履蹣跚”“后勁乏力”的局面,在新時代征程中不斷推動工業經濟穩中求進、進中提質,交出了亮眼的經濟“答卷”。
向“綠”升級,傳統產業“鳳凰涅槃”
傳統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更是山東深厚的“家底”。山東從未忽視、放棄傳統產業,并努力在傳統制造業發展中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堅定不宜推進傳統產業“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滾動實施“萬企轉型”“萬項技改”,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持續推進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讓傳統產業重塑優勢,也讓山東經濟的跑姿變得輕盈。
一方面,強力推進低效產能轉調優化,深入實施化工產業安全生產轉型升級專項行動,推動七大高耗能行業布局大調整大優化,鋼鐵行業“兩基地四集群”基本形成,化工企業入園率達到42.5%。另一方面,在生產方式上大力推進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持續深化工業技改提級、智能制造提質、工業領域碳達峰等行動,去年全省規上工業能耗強度下降5.2%,十四五前三年全省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9.8%。
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近年來,山東加快布局新產業新賽道,圍繞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生命科學、量子科技、未來網絡、深海空天等領域,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實現新型產業領域盡快起勢、未來產業領域超前布局,為全國經濟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探路。
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牽手”可以迸發出蓬勃活力,促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可以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作為工業大省,山東正全力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培育數字時代新動能,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工業轉型升級插上“數字翅膀”。
例如,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等重點領域,山東深入實施集成電路“強芯”、高端軟件“鑄魂”等數字產業十大工程。2023年,全省信息技術產業營業收入2.06萬億元,增長12.4%;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40萬輛,創歷史新高。再比如,聚焦聚力工業經濟頭號工程,統籌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據價值化和治理服務數字化,為工業高質量發展插上“數字翅膀”,2023年建成全國首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山東的國家級智能工廠數量和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指數均居全國首位,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數量分別居全國第2和第3位。
上月底,山東省政府推出《關于進一步促進經濟穩健向好、進中提質的若干政策措施》,發布“促進經濟鞏固向好、加快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第三批政策清單,涉及促進工業穩產增效、加力補齊服務業短板、支持企業穩定經營、提速推進項目建設、挖掘釋放消費潛能、全力穩住外貿進出口、提升招商引資效能、提高安全發展水平等40條政策措施,彰顯了工業大省的“脊梁”擔當。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探路者、排頭兵、弄潮兒”,可以預見,山東必能繼續在領題、破題、解題中奏響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奮進樂章!(作者:威海市委網信辦駐村干部 張曉凡 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人民法院法官助理 王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