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與內陸省份相比,山東有“兩個省”,一個是“陸上山東”,一個是“海上山東”,均有15萬平方公里。因此,山東的資源稟賦得天獨厚。這種天然的優勢,也為其以“海”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新的契機。
以“新”為抓手,打好“向海圖強”差異戰。山東的主政者清楚,山東最大的發展優勢在海洋,最大的潛力和空間也在海洋。近來,山東承擔的重大海洋科技工程裝備——載人潛水器“蛟龍號”隨“深海一號”科學考察船“出征”,國內首艘萬噸級遠洋通信鋪纜船“龍吟9號”在東海海域成功試航……一大批憑借海洋區位優勢的新科技、新成果正不斷在齊魯大地上涌現。我們要看到,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為此,要堅持“海洋+新質生產力”的思路,增強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比如,推動海洋漁業、海洋旅游、海洋交通運輸、海洋化工等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轉型,培育壯大深海油氣、海洋清潔能源、海洋裝備與新材料制造、海洋生物制造等海洋新興產業等等。
以“質”為抓手,嚴把“經略海洋”規劃關。2011年,中國宏觀戰略的變化讓沿海各省份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1月,國務院率先批復《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這是中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因此,2011年也被稱為“中國海洋經濟元年”。此后,廣東、浙江等地陸續出臺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總的來看,頂層設計和政策指引關乎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2024年10月,山東出臺了《關于加快現代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27年,全省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總體發展水平大幅提升”,為接下來的山東作為指明了方向。因此,作為中國海洋發展戰略的先行者、探路者,山東的實踐將為中國海洋強國建設提供強勁的支撐和啟示。要按照規劃思路,穩扎穩打、步步為營、久久為功。
以“生產力”為抓手,當好“逐夢未來”資源兵。從2011年到2023年,山東海洋生產總值從8300億元增至17018.3億元,居全國第二位。但有人說,山東是海洋大省,但還不是海洋強省。由此,進一步推動各類生產要素活力進一步迸發顯得尤為重要。比如,聚焦實現產業集聚效應,畢竟實施“海洋強省”戰略也并非只為了山東,更是為了帶動沿黃流域乃至整個中國北方的經濟發展。因而從這個角度說,山東“海洋強省”既是“產業強省”,更是開放強省、合作強省,不僅要吸納各類要素在省內匯聚,更要整合省際間的有效資源。再如,由于海洋很多產業相對小眾,運營賽道比較窄,更需要圍繞產業鏈來“建鏈、強鏈、補鏈、延鏈”的過程,營造出有研發、人才需求的創業環境。(作者:文登區委宣傳部 王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