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植特色生態農業項目,位于初村鎮南部的健康文旅樣板片區。眼下,現代化種植大棚內生機盎然,山葵和白靈菇正進入旺盛期,給整個片區的特色農業帶來新的氣象。
3月17日清晨,廣植田園綜合體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邵正偉照例來到大棚里,和工人們一起,忙著給山葵苗疏葉、人工授粉。眼前的大棚里,種植了約1萬株山葵苗。進入花期后,邵正偉格外留心山葵苗的生長情況,因為這批苗到6月將結出種子,這是基地規模化繁育的第一批經過改良的山葵種子。像這樣專門用來采種、制種的大棚,廣植一共有四座。

發展特色種植項目,是抓住市場的關鍵。2020年,在摸清市場需求、國內現有種植規模和種植技術等關鍵信息后,邵正偉決心將珍稀辛香植物山葵引進到基地。
“一開始,我們嘗試從南方采購山葵種子或苗進行種植,結果發現無論是種子還是苗,都不適應威海的生長環境,成活率不高,且容易出現病蟲害。”邵正偉意識到,想要讓山葵“落地生根”,關鍵要從種子上開始改良。
為了繁育第一批改良山葵種子,邵正偉的團隊經歷了兩年多的嘗試。“改良后的種子,無論是成活率還是后期長勢都非常理想,基本不需要后期管理,且前期投入不大,很適合作為一項特色種植項目在北方地區推廣。”邵正偉說。
研究團隊還利用生物技術突破了傳統的種植模式,將傳統的3年生長期轉化為1年生長期,并將傳統的自然環境種植轉化為工廠化大棚種植,經濟效益提高了3倍。
2022年11月,試驗取得成功后,邵正偉對山葵發展策略進行了調整:“原本我們打算自己擴大種植規模,現在想通過育苗基地,在威海市推廣農戶種植。”
目前,廣植種植基地已建成2座育種車間,可以育種5000萬顆。今年4月,廣植計劃建設總面積約4萬平米的開放式育苗拱棚,預計到10月建設完畢并投入使用,計劃育苗2000萬棵。
“后期,我們將盯緊育種育苗和加工銷售兩個關鍵環節,將難度較低的種植環節交給農戶,帶動更多農戶增收致富。”邵正偉說。
在山葵拱棚不遠處,坐落著9個菌菇恒溫孵化車間,此處孕育著廣植的另一個主打產品——珍稀食用菌“白靈菇”。走進其中,一個個菌棒被整齊碼在架子上,一朵朵經過無土化栽培技術生長出的白靈菇,顯得更加白嫩、水靈。

邵正偉介紹說,白靈菇傳統種植方法為覆土種植,但存在對土壤破壞嚴重、產量不高等弊端。
“新產品+新技術”是制勝法寶。邵正偉帶領團隊重點對傳統種植模式進行技術攻關,將覆土種植轉化為工廠化立體無土栽培,實現自動化控制,精細化管理,產量穩定、質量上乘,每畝冬暖棚可放置菌包5至8萬棒,每畝產出2至3萬斤。
“農戶把我們的菌包買回去后,即可進行立體式無土種植,不需要施藥施肥,只需要控制溫度、濕度即可。”邵正偉說。
目前,廣植種植基地實現了從菌種研發、菌包加工、種植模式,到種植環節的管理控制,再到成品分類分揀、包裝的全環節技術整合和局部技術重點突破,完善了白靈菇全產業鏈。
今年10月,邵正偉計劃種植20畝白靈菇,成品白靈菇可生產5萬斤,可實現銷售收入1000萬元;白靈菇菌包預計可生產1000萬包,可實現銷售收入4000萬元。
“山葵和白靈菇兩種作物生長所適宜的環境條件相似,農戶前期投資建成種植拱棚,既可以種植山葵,又可以無土栽培白靈菇,能更好地推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邵正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