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周多的時間,威海雙豐物探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即將完成第三代無線節點儀自動布放設備的研制。這也是企業今年推出的重磅特種設備。
“今年4月份,我們啟動第三代布放車的研發工作,經過3個多月的技術攻關,目前完成了鉆孔布放系統、儲料系統、電控系統三部分的實驗和制作。接下來將把各部分整合到車輛平臺上,形成一個完整的可移動布放設備,預計8月初完成。”雙豐電子集團任強創新工作室帶頭人任強說。
雙豐物探與高校合作研制布放車等特種設備
山東交通學院威海校區的付振山教授和劉均海教授這陣子經常待在雙豐電子集團任強創新工作室,今年他們又多了一個新身份:高校技術專家,全程參與了雙豐第三代布放車的設計研發。
雙豐物探是專業從事陸地、海洋石油物探裝備研發制造的高新技術企業,在與中石化合作過程中,企業自身研發能力有限,相關產品缺乏科技支撐。日前,企業創新工作室提出了無線節點儀自動布放設備研發及數控繞線機省級改造兩項技術需求。根據這一需求,市區兩級工會工作人員進行專家、技術資源庫大數據搜索,為雙豐物探匹配了山東大學(威海)和山東交通學院威海校區。
一邊是企業缺技術,一邊是高校技術待轉化,經過工會牽線搭橋,雙豐物探首先與山東大學(威海)簽訂了技術合作合同。項目一敲定,山東大學(威海)機電學院副院長陳原帶領團隊,利用3個月的時間將一臺載有無線節點儀的布放車研制出來。去年10月,陳原和團隊研制出了第二代節點儀自動布放硬件裝備。
校企合作為物探裝備研制提供有力支撐
特種設備研發不能一蹴而就,雙豐物探提出進行核心系統升級換代,在市區兩級工會的協助下,企業又向山東交通學院威海校區拋出了橄欖枝。“我們將三代產品的核心動力由原來的電控氣控換成了液壓系統,付振山教授和劉均海教授是液壓自動控制、機械設計等方面的專家,在兩位教授的協助下,升級后的第三代布放車更能適應野外工作時的惡劣環境,產品的可靠性、穩定性、耐用性有一個質的飛躍。”任強說。
雙豐物探與山東大學(威海)、山東交通學院威海校區等高校的合作共贏,是高新區工會“技術紅娘”完成校企合作的一個成功例證。
近年來,高新區各級工會立足企業一線建立了330多家勞模(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為一線職工創新提供了豐富的平臺,職工在創新過程中經常會產生一些棘手問題、遭遇技術“攔路虎”。如何強化科技創新,幫助職工解決“卡脖子”難題?高新區總工會的“工會技術紅娘”,帶領高校專家進園區、進企業,進行多場技術對接轉化服務工作推進會,陸續幫助30多家企業與哈工大、山大等高校達成了40項技術對接合作。
威海藍呱呱農業科技與山大(威海)合作研究甘薯入庫前智能化處理系統;山東千舒達醫療與山東藥品食品學院醫療器械系合作研究精密穿刺針技術及生產工藝……一個個校企合作打通了企業發展的“任督二脈”。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離不開政府、高校、企業三方的緊密聯結,唯有校企牽手才能讓更多科技成果轉化成金,彼此的造血能力都得到大幅提升。”高新區總工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發揮高新區優勢聚合人才、智慧、資金、政策等資源要素,當好“技術紅娘”,力促更多的企業技術創新和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實現價值最大化。
來源:區黨政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