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億和精密工業(威海)有限公司與威海技師學院的校企合作擦出了新“火花”。雙方計劃簽訂協議,開設質量檢測和數控冠名班,定向培養三次元測量技術員等技能人才。
校企合作的目光,為何鎖定技能人才?“三次元測量技術員對我們電子信息企業來說是‘香餑餑’,是確保產品質量的重要一環,然而會操作不同測量儀的人才緊缺,我們求賢若渴。”公司資源部經理楊海波說。
技能人才是促成技術成果落地和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所在,培育更多“能工巧匠”也是校企地共同的追求。今年3月,高區管委與威海技師學院簽署“高素質技工隊伍建設”合作協議,明確在學生實習實訓、校企合作辦學、職工學歷技能提升、產學研合作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目前區內已有8家企業、單位簽約合作,推動產教深度融合、產才精準銜接。
而不容忽視的是,在技能人才培育過程中,校企信息不對稱、人才流失等問題普遍存在。為避免上述問題,讓人才育得好、留得下,高區管委早有謀劃。
“要想打造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得‘從根上捋’。”高區科技創新局副局長袁怡說,一方面要壯大新生力量,我們前期廣泛深入企業、高校調研,挖掘企業深度開展校企合作的意向需求,通過產教融合,學校在調整專業、內容安排、實習實訓等方面實現課程重塑,共同培養產業緊缺實用型技工人才;另一方面,幫助企業現有職工進行理論更新技能提升,校企聯合開辦專業課堂、金藍領培訓、技能人才自主評價等,讓一線技工“長知識、長本事”。
怎么理解“從根上捋”?在眼下高區校企雙方的互動中可以窺其思路。
聽過富康電子資深工程師到學校分享工作經驗后,威海技師學院工業機器人應用與維護專業學生劉斌就把富康電子列為心儀實習單位,經過幾個月實習,他不光把課本上的編程理論變成實操經驗,還在自動化流水線中看到了工業生產的發展趨勢,更加明晰了職業規劃;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的劉坤在光威戶外實習的第二個月,被帶教師父發現邏輯思維非常縝密,實習崗位從普通一線產業工人調到技術驗證崗,再加上企業定期舉行的技能比賽,讓他覺得在這工作能看見自己的成長……
從專業設置到崗位實習,企業“沉浸式”參與到學生培養中,更加注重實操能力和技能傳承的培養,并給予實習學生“準員工”待遇。學生“入校即入企”,在校企雙師制教學模式下,能快速融入企業,成為行家里手。不僅如此,企業原有一線技工的技能也可以實現“原地提升”。
11月3日下午5時許,威海天力電源科技有限公司的部分員工拿著筆本陸續走進了天力學堂。“老師上門授課,我們利用下班時間,不用出公司大門就能系統學習電子電路的知識,晚上上課充電、白天應用,工作更加得心應手。”車間生產科長呂萍說。
呂萍所說的上課,是威海技師學院開在企業里的職業技能鑒定培訓。“獲得威海市企業技能人才自主評價資質后,我們與技師學院合作開設了電子商務師、電子專用設備裝調工兩個培訓班,員工通過技能鑒定考試后即可獲得技能等級證書,是日后人員任用、晉升的依據,這樣一來技能人才又增本領、又有奔頭。”公司企劃部部長徐增強說。
威海技師學院社會培訓部副主任王前超介紹,目前學院圍繞高區的優勢產業,與威高集團、捷普電子、億和精密、萬豐鎂業等知名企業接觸,將針對性開展校企合作,繼續為企業量身打造課程,制定科學有效的培訓方案,讓企業一線的工人能夠現場深造,實現崗位成才。
在日趨緊密的對接和推進中,一條讓技能人才站“C位”的成長路不斷搭建。高區力爭用3年時間,建立起高效的技工人才培養模式,為企業培養一大批契合發展需要的技能人才,助力區域高質量發展。
來源:威海高新區發布
編輯:孫曉麗
責編: 史秀英
審校: 史雅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