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村鎮的長夼店子村是遠近聞名的“地瓜之鄉”。然而三年前,這里卻因與鄰村農業資源相似、勞動力不足等問題,身陷發展的“陣痛期”。為了走出困局,新型職業農民元振江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后,以推行“鏈式”工作法為突破點,在聯合威海藍呱呱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周邊村莊優勢資源的基礎上,通過組織構“鏈”、產業筑“鏈”、賦能強“鏈”,讓一顆顆小地瓜“鏈”起了富民強村的大產業。
“我們村的土地很適合種地瓜,但由于村里70%以上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老人能種地的很少了,本身他們自己種地也形不成規模,沒有規模就沒有好的銷路,一來二去,這個地就荒了。”元振江不光說在嘴上,更是急在心里。不遠之外的長夼村、小館村和小河北村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都被“有良田缺人手、有人手沒規模”的困難絆住了腳。如何能讓這根小小的地瓜蔓成為串起兄弟四村共富的金鏈條呢?2021年,初村鎮政府推動跨村聯建,元振江萌生了建立紅薯產業黨建聯盟的想法。該想法得到周邊村莊和鎮黨委的大力支持。以長夼店子村為聯盟主體的產業聯盟建立了起來,開始了“黨支部+合作社+企業”鏈式發展模式的探索。
第一步,就落在了以組織構“鏈”促進分工合作上。在鎮黨委的引領下,首先理順了“鎮黨委—紅薯產業黨建聯盟—村黨支部”三級組織架構。具體的分工是長夼店子村負責聯盟單位的組織聯建、產業聯幫、工作聯考;藍呱呱公司負責技術支持、產業銷售;其他兄弟村,按照聯盟規劃,做好紅薯種植等工作。在這樣的分工與協作中,短短一年,長夼店子村的700多畝“閑田”就變成遠近聞名的“示范田”。
“我感覺非常的自豪。我們小館村本身就100多戶的村,以前不管種什么,都沒有什么出路,這次通過紅薯聯盟產業鏈,他們有過來兜底兒來收購的,我們只管種,只要種出來地瓜咱們就能變成錢。”小館村民也從產業黨建聯盟中嘗到了甜頭。
通過產業聯盟組織構鏈,紅薯種植實現了串村成片。目前,除了長夼店子村種植的700多畝示范地外,還帶動3個村級合作社種植紅薯340畝,而且整體種植面積仍以每年200畝持續擴大,產業帶動效應進一步彰顯。
眼下,隨著紅薯產業黨建聯盟的產量首次突破300萬斤,一個領跑行業的智能化儲藏庫項目,也在聯盟企業、高校的加持下,入駐長夼店子村。智能化儲藏庫項目,通過紫外線殺菌、瞬間高溫傷口愈合、有益菌群保護等措施,會把整個的腐爛率降低10%—12%。按照現在市場價格一塊五一斤算,這一下就能增收54萬多元。關鍵的是,隨著鎖鮮時間的變長,開發的衍生品會更多,未來的市場更廣了。
長夼店子村按照“挖掘資源、瞄準市場、發展特色”的原則,不僅縱向開發出地瓜干、冰薯等5種衍生產品,還在橫向上,巧用與紅薯間作的模式,引入710畝榛子,每年可產400斤。截至目前,已帶動120多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人均年收入翻了一番,村集體年收入突破了50萬元。
接下來,如何做好賦能強“鏈”的后半篇文章,元振江書記又將破題之筆落在了“人才引培”工作上。為了做好賦能強“鏈”工作,一方面抓實“頭雁工程”,在各村書記組團去學習“鏈式”抱團的先進經驗的同時,還引入專家,實地指導聯盟的產業發展。另一方面,以產業項目強化“人才回引”,通過設立藍呱呱賦能實踐站、帶訓鄉村振興專員等方式,努力打造“雛雁展翅”青年干部培養品牌,為產業發展補足人才后勁兒。獨行快,眾行遠。如今,循著聯盟共富的集結號,8名紅薯種植人才和4名鄉村振興專員,正奔赴紅薯產業強“鏈”第一線——他們不僅用接地氣的直播助推家鄉特產“出圈”,更以“產、學、研、用”一體化的鏈式思維,不斷拓寬現代紅薯產業發展的新空間。
近年來,元振江書記的“鏈式”工作法,不僅解決了支部弱、產業衰、群眾散等問題,還進一步提升了集體經濟“造血”的能力,實現了村集體和農民“雙增收”。下一步,將繼續在做大做強品牌上下足功夫,在產業提質增效上做好文章,切實以產業振興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