搟皮兒、包餡兒、捏褶兒……早上八點半,溫泉鎮“如康家園”社區家庭里的心智障礙青年們準時在輪值家長的帶領下開啟了一天的學習。在社區家庭里,心智障礙青年們不僅需要學習一系列烹飪技能,還要進行家務整理、自我管理等各項練習,以便盡早學習掌握日常生活的必備技能,最終實現獨立生活。
家長趙明明是這個周的“輪值媽媽”,為了更好地幫助孩子們,她提前做了各種準備,不僅列好菜單,還向有經驗的“輪值媽媽”請教。“從早晨起床開始,疊被子、洗漱,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教孩子們。每兩個周,都有兩個家長進行輪值,在這兩個周內,我們還要教會孩子們做五道菜。”趙明明說,隨著家長們的年紀越來越大,大家迫切地期望孩子們能獨立起來。社區家庭模式不僅讓心智障礙青年學習生活技能,也為家長減少后顧之憂。
除了教授心智障礙青年們獨立生活的技能,今年以來,溫泉鎮“如康家園”還積極與億和社區合作,不斷探索心智友好社區建設。社區招募了愛心志愿者,定期為心智青年開展家政培訓與幫扶,與溫泉鎮中心幼兒園共同舉辦“幼師有愛”系列活動,打造足灸休閑廣場,開展社區康養理療服務……越來越多的活動拉近了心智青年與社區居民的關系,讓他們真正地參與到社區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們會積極地參與到他們的生活中,給予他們關心與愛護,讓他們感受到周圍人的善意,在未來能真正融入到社會生活當中。”志愿者林紅燕說。
威海白手杖公益服務中心主任姜新表示:“我們通過社區家庭這種模式來鍛煉孩子們獨立生活、自我管理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引導社會的愛心商家、社區的志愿者們共同參與到‘五社聯動’模式中,為孩子們營造15分鐘生活圈,讓他們能夠在社區里自由地購物、理發、洗浴,真正成為社區的一份子。
”除了培養生活自理能力,讓更多殘友具備一項謀生技能也是幫扶工作的重點。在威海愛援祥公益服務中心培訓教室里,殘友們正在學習制作非遺漆扇。在志愿者的幫助下,一幅幅漆扇作品呈現在大家手中。此外,這里還開設了書法、縫紉等多種課程,殘友們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學習適合自己的一技之長。
“我們創辦了愛援祥技能培訓,為殘友們開設琺瑯彩、心理等課程,教授他們多種技能。殘友們創作的作品會通過每年一屆的殘疾人工藝書畫展、殘疾人文創市集統一銷售,讓他們不僅能夠得到一份收入,也能走入社會,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威海愛援祥公益服務中心常務副理事長柳永華說,殘友們發自內心的笑容,激勵著越來越多愛心人士參與到志愿者隊伍中來。
要提高廣大殘友的生活質量,不僅要實現物質層面的富裕,更要實現精神層面的豐富。為此,環翠區殘聯攜手威海愛援祥公益服務中心創辦了愛援祥藝術團,開展殘疾人趣味運動會等系列公益助殘活動,鼓勵更多殘友走出家門、體驗生活、展示自我。
“我經常參加打鼓等各種表演活動,偶爾還寫個詩歌表達一下自己的心情。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影響更多的殘友,讓他們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學本領,學生活技能,把咱們的精神狀態振奮起來。”殘友蒼寶金說。
殘疾人事業是一項社會化事業,需要全社會的關注與支持。近年來,環翠區高度重視殘疾人事業,大力推進殘疾人康復、教育、文化生活、社會保障等工作。目前,已建成運營了“如康家園”9處,率先實現了鎮街全覆蓋,為110余名殘疾人提供輔助性就業、社區康復、日間照料等“3+N”服務,逐步實現“從輔助康復到掌握技能、從解決溫飽到思想自信”的進一步發展。
環翠區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主任王凱表示:“我們主要有三類康復內容,第一類是殘疾兒童康復訓練,主要是面向0-17歲的孤獨癥、 智力殘疾兒童;第二類是成人的肢體康復,主要是面向腦溢血、偏癱、中風等殘疾人術后康復指導;第三類是康復技能培訓,通過開設書法、繪畫、縫紉等系列培訓班,讓廣大殘友不僅得到身體康復訓練,還能找到精神寄托、增長技能。未來,我們也將繼續對接公益組織等社會愛心力量,為廣大殘友們提供支持。同時呼吁廣大市民,給予殘障朋友們更多關愛,共同打造和諧有愛的扶殘助殘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