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過這樣的小煩惱——傘壞了、刀鈍了,覓遍街頭無處可尋;鄰里氛圍有些“冷淡”,社區生活有點兒“無聊”,想量個血壓還得跑社區醫院一趟……這些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其實組成了社區百姓的“生活底色”蘊含著最真實的民生需求。
在麗都社區,這些來自基層一線的真實聲音被逐一記錄下來,匯聚成一列清晰整齊的“需求清單”,由便民集市火速“接單”、全面響應。麗都社區通過網格員日常入戶走訪調查,探索民生現狀,結合社區資源稟賦與特色“訂制”出一條高效又成熟的“你下單、我接單”民生工程“流水線”,以便民集市為媒介實現服務。
1.從“無單”到“有單”:“多沾泥”才“入人心”
社區將入戶走訪作為開展服務的基礎環節,已經成為社區治理工作的習慣和理念。社區網格員、工作人員秉持“鐵腳板”精神,對各個網格持續進行情況排摸。“孩子太小我們在家看娃,天氣寒冷,想理個發也不方便。”六網格網格員范佳媛在走訪中一位看孫子的老人這樣傾訴,旁邊的一位大爺也說道“我們年紀大了,體力跟不上了,連趕個大集都是奢望,閑來無事只能在小區里轉悠。”“我最想要醫療健康方面的服務。”走訪過程中,居民們真實的反饋和建議就是最重要、最珍貴的收獲,網格員、網格協管員、工作人員穿梭在網格內、親切耐心地詢問居民的場景,無形中拉近了與居民的距離,為活動的持續開展打下“民心基礎”。
“你們進小區的次數還是不夠多,服務項目可以少一點,頻率再高一點!”這是來自社區居民的“提議訂單”,社區網格員始終確保在社區的每個角落都走深、走實,留下問到細處、謀到實處的調查印記,在直面每一個或大或小的問題時都“迎上去”“記下來”。只有“腳底多沾泥”,方能提煉出詳細的第一手民心資料。
2.從下單到接單:“老服務”煥“新活力”
對于麗都社區的居民來說,便民集市的“老樣子”并不陌生,但它的影響“潤物無聲”,整體提升了居民生活幸福感。“想要啥,盡管提!”在大家持續高漲的呼聲與反映聲中,便民集市逐漸演化成為社區居民“最喜歡的模樣”。真正解決小區居民的急難愁盼。
來自尚河苑小區的東玉珍老人就在近日“下”了一個“訂單”。她告訴網格員,自己常年戴眼鏡,家里又習慣節儉,眼鏡店的維修費用性價比不夠高,記憶里的老式維修攤老早就找不到了,她希望能在社區便民服務中多享受到眼鏡、手表維修等服務。此外,也有不少商戶提出社區可不可以免費開設“直播帶貨技巧”的培訓服務,現在實體店生意不好做,不少商戶想直播賣貨又沒有技巧,結合此情況,社區立刻響應“接單”,在升級“N次方”的便民服務中增加了實用又便捷的維修服務、為賦能本轄區內小微企業的“抖音短視頻直播課堂”兩項重點內容。“老師很有耐心,會跟我們每個人都單獨溝通,了解我們的需求,幫助我們找到自己的定位。”在社區1月5日剛開展的便民服務大集上,剛聽完抖音直播課的商戶王先生興奮地說道。
3.從家門到心門:“民生賬單”變“幸福清單”
每半個月,“接單”后的便民集市便會為大家提供需求度較高的服務。磨刀修鞋修傘、健康檢測、理發……大家想要的,社區都會盡力去回應、去滿足。
站穩居民立場、講好居民語言,“和居民同坐一條板凳”,這是社區便民集市將“民生賬單”迅速轉化為“幸福清單”的工作秘訣。麗都社區的便民集市服務內容體系覆蓋面廣、影響力深,同時還能夠鏈接更多社區資源、拓展服務效能,例如在為老年居民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時,配送為中青年提供就業機會的招聘交流服務等,每一步對服務內容的優化升級背后,都是一張真實有效的“居民訂單”,從根本上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抓牢“小線索”,托舉“大民生”;落實“小事情”,帶來“大成效”。麗都社區的便民服務集市是社區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助推共治共享社區建設的賦能“利器”。先調研、再統籌,先寫賬單、再理清單。看似繁復的過程,其實如同互相磨合、不斷向前的“民生工作齒輪”,也讓社區越來越明晰地了解各類人群的不同需求,讓便民服務得以穩穩地“駕駛”在民心上不“偏航”。
來源:麗都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