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處路燈的增減、一個轉角的改造、一處充電樁的增設、一處洗衣房的改造……在崮山鎮,群眾的大事小情,讓群眾來做主。鎮上今年的發展思路、鄉村治理、文化建設,也讓群眾當主角,大家聚一聚,拿來議一議。
崮山鎮健全“四議兩公開”工作法,探索議事會、村民說事等協商形式,推動農村自主議事、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做到群眾的事群眾說了算,集思廣益征集意見建議,最大限度匯聚民智。
在愛于,村兩委成員定期會在涼亭內與居民圍坐在一起,居民們紛紛發言,有對公共設施完善的建議,也有環境衛生提升方面的建議。遇事大家議、決策大家定,以小區、樓棟為基本單元,居民聚在一起,暢所欲言,意見隨時可提。
依托各村居網格、黨員、村民代表聯戶制度,崮山鎮積極開展面對面宣傳政策,點對點傾聽需求。針對急事要事,工作人員隨時趕赴田間地頭、庭院小巷、村道河岸等現場了解村民訴求。在精準收集群眾訴求的基礎上,崮山鎮根據事項類型、輕重緩急、難易程度分類,將群眾意見反饋給各部門,統籌力量對事項實行跟蹤化管理和落實,今年以來共收集整理群眾意見137條。
群眾有要求,就要第一時間商議解決。每周一次的兩委會、每月一次的黨員村民代表大會,在定期召開的會議上商量辦法,大家商議重大事項,作出決議。
劉家灘村民提出希望建立老年餐廳,解決老年人的就餐問題,經兩委、黨員、村民代表大會通過,決定開辦老年餐廳。餐廳不僅為老年人提供吃飯就餐場所,也搭建了一個良好的鄰里交流互動平臺,大家圍坐在飯桌旁說說笑笑,熱菜熱飯吃著心里熱乎乎,共話家常聊得心里暖乎乎。老人們因食相聚相識,在共同話題中分享樂趣,把居家養老的日子過得開心熱鬧,真正把“幸福”端到餐桌上。
群眾的建議作用發揮得如何,關鍵在于轉化運用,努力做到建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結果。
在所前莊,有村民反映希望增設洗衣場地。所前莊西南處有一條河,水質干凈,常年不斷水,村民早上和下午都不約而同來洗衣服,但河邊雜草叢生,無正規的洗衣場地,且有安全隱患。經過村兩委多次走訪,實際調研,3天后就依據群眾意見增加了一處洗衣臺。在沙龍王,有村民提出組建環保志愿小組,定期對村莊公共區域進行清掃,利用村里的空地、墻角等位置種植花草,打造小型花園景觀,僅5天就實現了目標。
與其讓居民“事后點贊”,不如讓他們“事前建議”。崮山鎮著眼于解決群眾關心的切身利益問題,把集體經濟發展、村民個人致富、農村面貌改善等各方面問題說出來、亮出來、辦起來,推動群眾更加積極地以主人翁身份討論身邊事,增強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能力,調動群眾參與村級事務的積極性和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