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崮山中學再次傳來喜訊——在山東省第十三屆全民健身運動會射箭比賽中,崮山中學桑明輝同學取得了傳統弓混合甲組個人18米雙輪第四名、李安琪同學取得了傳統弓甲組個人淘汰賽第四名的好成績。
在2022-2023學年,崮山中學學生各級、各項獲獎累計 110人次,學校先后獲評“第三批省級強鎮筑基試點學校”、“威海市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學校”、“經濟技術開發區書香校園”等多項集體榮譽稱號。
立足長遠 建“百年崮中”
崮山中學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位于經濟技術開發區崮山鎮,占地89.6畝,總建筑面積一萬五千平方米,,配備400米塑膠操場和藏書6萬多冊的圖書館,是一所山東省規范化學校。
崮山中學立足長遠,在“禮和育人,細節立校”辦學理念的指引下,實施“禮和教育”,以“培養健康、陽光、向上、睿智的禮和少年”為育人目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近年來,學校還持續加強以“涵養教師、儒雅學生”為愿景的書香校園建設,通過營造書香氛圍、豐富閱讀資源、開設閱讀課程、舉辦讀書活動等舉措,持續深化師生讀書意識,培養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為給學生提供豐富的讀書資源,學校每年都會增加圖書購置的投入。課間,同學們可隨手取書,暢享讀書樂趣。這些敞開式的閱讀窗口,也起到了“讀書漂流”的作用,實現了全校圖書共享。
學校還設置了電子圖書閱覽室。電子墨水屏作為學生的重要閱讀終端,不僅保護了學生視力,而且它通過互聯網和終端的聯結,通過教師與班級賬號的關聯,實現了“文本共讀-在線測評-數據回收-交流互動-拓展閱讀”的系統化閱讀課堂,為核心素養下的書香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另外,學校還通過固定閱讀時間、統一閱讀內容、明確閱讀要求、豐富主題活動等形式夯實學生閱讀實效。
同時,秉承“以美促德,德美相融”的德育理念,實施“故事型德育”。故事對青少年具有一種普遍的吸引力,以故事為載體構建德育課程是新時期德育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目前學校依托故事型德育為契機,選取的故事主要有兩類:一類為文學、歷史等方面間接的生活體驗:寓言、故事、典故、人物事跡、成語故事等;另一類為現實的、直接的生活體驗:講述身邊的故事(講老師、學生、家長的故事)。從教師、家長和學生三個維度進行全面推行,在學生層面與各項活動相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與學科教學相融合、與常規教育活動相結合(主題升旗儀式、主題班會)、與禮和素養活動月相結合、與紅色研學活動相結合的德育模式。借助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對學生進行潤物無聲的教育。
內涵發展 實現突破
2017年12月,以校長王剛為代表的新一代創業者接過了崮山中學發展接力棒,在傳承中引領學校規范化提升,逐步實現內涵發展。
在硬件方面,崮山中學教室和各功能室的投影機,全部更換成希沃觸摸大屏,實現了交互功能,滿足教學需求;少年宮各活動室更換門窗、重新平整鋪設地面,讓學生在安全明亮的環境里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餐廳里安裝了熱水器,冬季孩子們餐前洗手也能用上熱水……
以“雙減”為契機,立足“減負提質”,學校聚焦課堂育人主陣地,在著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提升教師教學技能、優化作業設計、強化業務培訓等方面深下功夫。在抓實抓細教學常規的基礎上,探索嘗試學科融合,定期開展觀課、議課、磨課等多種形式的教研活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為提高教學質量奠基。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等工作措施,提升名師骨干教師教育教學輻射帶動能力,促進“名師——骨干——青年”教師三級發展梯隊;通過結對帶教、跨校教研、名師工作室等多種形式,開展教材培訓、同課異構活動、組織觀摩課、優質課展示,培養教師隊伍自我提升;提出“雙七”課堂要求打造“雙生”課堂結果、組織高水平高頻次教師全員培訓等,重建學校教育教學生態,推動教育質量提升。
僅在2022-2023學年,學校圍繞“課堂提問方式”“教學內容結構化”“智慧教室在線教研”“課堂教學評價”“師德師風建設”等主題,共組織了10余場培訓,參加教師共計500人次,培訓真正做到了“三全”,即全學科、全體教師、全覆蓋。
通過以上種種努力,崮山中學結出了豐碩的成果:特別是在教師發展方面,實現了省案例、省課題等多個零的突破。本學年《基于大數據的循證教學實踐研究》被山東省教育廳評選為2022-2023年數字化賦能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典型案例。《挖掘空竹文化精華 構建傳統文化育人新模式——空竹為媒傳承傳統文化》成功入選“山東省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開發與利用獲獎案例”。省級課題《農村中學基于大數據的教學診斷和教學干預研究》順利立項。
李希貴校長在“新學校使命”中講到:“一所學校,如果不能讓朝夕生活在其中的學生和老師感受到幸福、快樂,無論外界的評價多么高,它都算不上一所理想的學校!”開發適合學生的課程,尋找科學的教育教學規律,向管理要效率,向和諧的師生關系要質量。教師愉快地教,學生愉快地學,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做好自己,喜歡上學,讓崮山中學成為百姓眼中名副其實的“家門口的好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