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廣電訊:近日,世界互聯網大會數字文明尼山對話將在山東曲阜尼山舉辦,對話主題為“人工智能時代:構建交流、互鑒、包容的數字世界”。人工智能時代下如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討論,將在以尼山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儒家文化背景下徐徐展開,“過去”與“未來”在此相逢,“科技”與“傳統”珠璧交輝,如今的人工智能在文化領域不斷煥發新活力,一個新的賽道由此開啟。
以人為本,守正直行,厘清賽道規則線。
從自動駕駛汽車、城市智能交通的泛生活化應用到醫療健康領域中影像診斷、智能門診中的“大顯身手”,隨著人工智能帶來生產效率不斷革新,人機共生的趨勢日益凸顯,來到“AI革命”前夜,機遇與挑戰并存。面對人工智能帶來的科技倫理問題,我們應秉持以人為本的底線思想,厘清理性智能的研究標準,把握技術可控的發展框架,以“物自天生,工開于人”的智慧破解AI帶來的“情智悖論”,以“文心方可雕龍”的文化自信把握歷史傳承的脈搏,讓人工智能成為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同行者、護衛者、守燈者。
創新引領,互榮共生,賦能賽道新態勢。
科技賦能文化,人工智能與文化的深度融合創造出交相輝映的時代圖景:AI重建與數字孿生技術巧妙拆解榫卯結構和古代能工巧匠之智,處江湖之遠亦能見廟堂之高;“敦煌文創”打造IP數字產品《千年一瞬—九色鹿限定數字壁畫》《宋人匹馬·徐悲鴻》《谿山行旅·宋畫三絕》,得以在光影體驗中瞻仰大唐的恢弘氣象;百度大腦與老舍茶館聯合打造的“AI茶館”,借由智能語音、視覺、VR等多維技術再現了聲色影嗅味俱全的北平街頭……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交互感和體驗價值,正在幫助傳統文化重新釋放自身的現代魅力,科技與文化的百年共振,讓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真正走入年輕人的內心世界。“好的傳承不是把文化放進博物館的柜子里,而是喚醒歷史,讓它們能被再創造,再體驗。”凡益之道,與時偕行,當“傳統”與“新興”相遇,我們應以“和而不同”的智慧順勢而為,推動傳統文化產業不斷激發自身想象力和創造力,培育出更多新的文化業態,拓展出文化消費新的增長點。
以和為貴,美美與共,展望賽道新圖景。
對于正在走向偉大復興的中華民族而言,我們不僅要審慎謀劃人工智能的規則標準,更要抓住人工智能發展的契機。我們應堅定文化自信,深化文明的內涵,拓展文明的外延,推出更多“兩創”標志性成果,豐富互聯網領域的供給側改革。相信結合中國文化的智慧,著眼人類未來的文明轉型,中國能夠為全球科技發展的倫理治理提供一份“中國方案”,更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帶來無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