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態環境部正式揭曉2023年綠色低碳典型案例獲選名單,在全國10個獲評園區典型案例中,臨港區近零碳園區作為全省唯一榜上有名,這是臨港區繼入選全省近零碳園區示范創建名單后的又一綠色榮譽。
臨港區近零碳園區示范創建邊界為臨港區全域范圍,包括各行政區劃和地理單元。隨著“雙碳”戰略的深入推進,臨港區高度重視園區的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不斷擴大區域可再生能源利用,持續推動重點單位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工作,實現低碳管理水平穩固提升。
近零碳園區的建設以能源結構調整為基礎。在威海中玻鍍膜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玻璃熔窯廢氣進行余熱發電已經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公司多年來一直致力于能源節約,將廢熱變成清潔電力,實現了降本增效。近年來,臨港區能源結構不斷優化,可再生能源利用規模擴大。
聚焦產業增值賦能,臨港區以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新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為“骨架”,持續推動產業走高端化、智能化、低碳化路線,目前共有拓展纖維、威達機械等6家企業完成了國家級、省級、市級綠色工廠建設,打造了一批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金融的強有力支撐,去年以來,臨港區不斷深化政銀企合作,用金融“活水”精準滴灌實體經濟。目前臨港區已發放多筆綠色貸款,有效支持了重點項目的建設。
在近零碳園區的發展過程中,碳足跡評價是工業企業全流程降碳的重要抓手,為此,臨港區采用培訓+引導方式,成功引導威達機械、山水水泥開展產品碳足跡,幫助企業從全流程視角挖掘降碳空間,從產品端植入“低碳”標簽,提亮低碳產品品牌。
擁有好的基礎,也要有更長遠的目標。在接下來的建設階段中,臨港區將圍繞低碳管理、低碳能源、低碳產業、低碳基礎設施、低碳交通、低碳生活等六大領域,全面加強低碳管理,一手抓企業節能減排,一手抓區域新能源發展,充分協調好產業發展和能源結構調整間的關系,全面扎實做好低碳產業發展基礎,為低碳產業發展持續注入“零碳”能量。
同時,臨港區將在綠色建筑、屋頂光伏、可再生能源路燈等低碳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多管齊下,推廣綠色建筑及可再生能源應用場景,提升低碳交通水平,不斷加大對生態保護和綠化、全民低碳生活的落實力度,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
“未來園區將以綠色發展為底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最終實現近零碳排放,實現環境效益、氣候效益、經濟效益的多贏。”區財政金融局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