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位于臨港區蔄山鎮的威海奧東金屬結構制造有限公司的廠房內,經過下料、組裝、焊接、整體拼裝、噴漆等工序,由8個單體組成的長度28米、寬度3.5米、高度23米的“大鋼箱”——乙烯裝置裂解爐生產完成,將廣泛應用于石油化工行業。據企業介紹,今年底前將交付3臺價值600萬元的乙烯裝置裂解爐。這標志著奧東金屬成為威海首家實現化工行業裂解爐自主生產配套加工的企業。
別看奧東金屬現如今生產乙烯裝置裂解爐駕輕就熟,產品精度誤差僅在3毫米上下,達到行業先進水平。當今年9月接到浙江客戶訂單時,奧東金屬是第一次涉獵化工行業裂解爐配套加工。接單后,初出茅廬的奧東金屬,遇到了不少困難。
“受焊接收縮、火焰矯正收縮的影響,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難題就是產品外形尺寸不好保證。”奧東金屬車間主任王龍強說。
作為威海市領先的鋼結構制造企業,奧東金屬主要生產新型裝配式鋼結構構件、高精度緊固件連接鋼構件、重型鋼結構構件等7大類多種型號產品,在“主體結構+圍護系統”鋼結構集成建筑方案領域經驗豐富。但新產品有新工藝要求,為此,為滿足浙江客戶的需要,在正式生產前,王龍強帶隊前往淄博、煙臺等地咨詢相關行業專家,把新工藝學扎實,把每道工序可能遇到的問題做好預判,并找到解決方案。
“經過走訪學習和長達一個月的磨合試驗,我們研究出‘提前加量’的作業方法,即額外預留出焊接收縮量和火焰矯正收縮量,以彌補其產生的誤差,確保出廠產品品質穩定、精度合格。”王龍強說,在每件產品發貨前,車間都會將2個片體模塊預拼裝,合格后再拆分發貨。同時,乙烯裝置裂解爐生產最大限度貫徹“機器換人”的要求,在下料環節,使用激光切割機,不僅誤差控制在0.1毫米范圍內,而且機械加工的效率是人工加工的3倍,節約人工成本。
已購置的激光切割機、組焊矯一體機、軌道式焊接機器人等自動化設備,基本實現了鋼結構建筑的智能化生產,在行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技術與人才的‘雙輪’驅動,是我們產品成為新老客戶眼中‘香餑餑’的關鍵。”奧東金屬技術經理王永科說。
據介紹,奧東金屬已取得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27項、注冊商標7項,2023年產值近2億元,產品遠銷津巴布韋及浙江、新疆等地,鋼結構產品在山東省市場占有率約15%,威海市場占有率達95%以上,是名副其實的省級重點專精特新企業。
“有了‘硬核’的技術和有力的人才支撐,我們的產品競爭優勢明顯,目前訂單已排到明年初。”王永科表示,奧東金屬將持續加大高性能鋼加工工藝的研究,探索應用焊接機器人技術,緊跟國內鋼結構制造先進水平,不斷滿足市場對鋼結構和鋼構件加工的需求,全面實現設計產能3萬噸的目標,確保在鋼構加工制造行業的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