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晨霧還未散盡,驅車駛入汪疃鎮白鹿屯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一座座溫室大棚和一個個采摘園的門牌。在這里,大棚經濟是當下最“熱”的農業產業。
走進小崔家庭農場棚內,紅彤彤的草莓柿子和鮮亮的草莓掛滿枝頭,仿佛在向每一位到訪者訴說著豐收的喜悅。這里的草莓柿子個大飽滿、色澤誘人,草莓更是香甜可口、汁水四溢。工人們正忙碌地穿梭其間,或將采摘成熟的果實采摘裝筐,或對植株實施枝葉修剪、疏花等管護,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踩著露水進棚時,只見負責人崔國偉蹲在田壟間,查看草莓柿子葉片長勢,隨后抓起一把土在掌心碾開:“土層比去年松軟多了,玉米秸稈還田見效了。”崔國偉黝黑的臉上綻開笑容,去年這個時候,他的柿子園還因接連耕種蔫頭耷腦。
6個白色大棚在春日陽光下泛著柔光,其中3個棚里的香野、粉玉、甜寶等草莓已陸續成熟,特有的甜香混著泥土氣息在空氣中浮動。另一側的棚子種著草莓柿子,紅綠相間的果實像小燈籠綴滿枝頭。這個占地8畝的家庭農場,是崔國偉用近十年光陰慢慢“織”出來的“錦繡”。
最初的兩個棚是崔國偉用外出打工攢下的全部積蓄搭建,如今擴大到6個棚規模,靠的不僅是汗水,還有汪疃鎮農技站帶來的“科技經”。
“種地就像養孩子,光靠老法子不行。”崔國偉總把這話掛在嘴邊。他手機里存著汪疃鎮農技站發來的病蟲害防治視頻,田間薄膜下埋著水肥一體滴灌系統,墻上貼著作物輪作時間表——2月初采摘草莓柿子,5月草莓柿子收獲后種玉米,6月玉米秸稈粉碎還田,既當綠肥又改善土壤結構。
拿草莓柿子來說,在崔國偉的精心照料下,一排排秧苗整齊排列,藤蔓上掛滿了沉甸甸的西紅柿。“我們這個西紅柿的口感非常好,果肉沙軟綿柔、酸甜可口,而且在種植的時候主要用自家的花生餅施肥,相對綠色健康、品質優良。”崔國偉介紹道。
這份“笨功夫”換來了客戶搶著要的“綠色認證”,每天新鮮采摘的約200斤草莓都被威海的超市、水果店預訂一空,草莓柿子一成熟就接連發往北京、深圳等地,深受顧客喜愛。
小崔家庭農場的果蔬豐收,是臨港區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動寫照。近年來,臨港區依托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聚焦“一村一品”,通過發展特色農業,將一個個小產業、“土特產”培育成為當地農民的支柱產業,把產地優勢變為產業優勢,設施農業成為引領群眾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同時,還積極鼓勵農技專家走進田間地頭,查看苗情、監測墑情,指導農戶科學管理,為全年豐產豐收打下堅實基礎。
暮色漸濃時,崔國偉蹲在棚外翻看當天的銷售單子。細數下來,今年,小崔家庭農場的草莓畝產預計達4000斤,草莓柿子畝產近6000斤,年銷售收入將超20萬元。大棚的規模化運營,還將帶動當地閑置勞動力實現就近務工,有效促進百姓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