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走進山東華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700臺CNC設備滿負荷運轉,各個崗位的工人有序忙碌,趕制訂單。從去年開始,這樣的場景就是企業的常態。眼下,他們正在趕制一個項目,主要生產智能穿戴手表中的金屬精密部件。
今年年初,華港接到了信息與通信技術行業頂尖企業的邀約,共同為下一代新品開發。為了拿下這個項目,華港成立了一支30多人的研發團隊,覆蓋研發、設計、編程、品質、生產等各個環節,經過3個月的奮戰,終于在今年5月份得到了客戶的認可,開始量產。“這是我們接觸智能穿戴生產以來最難攻堅的項目,以前我們做的都是鋼件、鋁件,但是這個項目的產品體現于鋁塑結合,這是一個工藝創新,也很考驗現場生產的難度。”令企業生產經理王孟博更值得自豪的是,后續訂單量穩步上升。
到目前,這個項目的訂單量已達到2000萬元,占總訂單量的20%。然而,相比于接連不斷的訂單,最讓企業感到驕傲的是他們的產品合格率遙遙領先于市場平均水平,這完全得益于技改的成果。今年,企業將產品表面處理階段由人工拋光改成自動流體拋光,同時在CNC加工階段進行工序合并,節約四分之三的人工成本。“從我們原本一個員工操作10臺機器,現在經過我們自動化技改升級后,一個員工操作40臺機器。”王孟博說。
在企業車間入口處的柜臺展示著華港智能產品的更迭換代,回憶起企業最初的樣子,王孟博直言:“以前我們不研發,只做生產的前面兩道工序,因為它的要求相對比較低一點,像現在直接交給客戶成品這種大事,那時候真是想都不敢想。”
如今,山東華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持續加大研發力度,通過工藝創新、技術改造,目前已擁有27個實用新型專利、5個軟件著作權,由一家粗放的加工廠成功轉型為擁有自主研發能力的高科技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南海新區,像這樣成長起來的企業不在少數,他們在政府部門的大力培育下,通過科技創新、工業技改等途徑,逐步成為行業細分領域的佼佼者。南海新區在做好企業政策解讀與宣傳的同時,不斷完善培育企業的服務體系,健全“發現-引育-遴選-服務-跟蹤”的全鏈條服務機制,全面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據統計,目前南海新區有5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9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4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6家山東省瞪羚企業、18家創新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