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經開區以“德潤經區”為引領,圍繞“五為”服務群體和“五項”服務內容,構建明德正身、傳德致美、行德筑愛、敬德崇禮、育德潤心“五德”項目體系,打造了一批新時代文明實踐項目。我區推出“新時代文明實踐項目案例”系列展播,助力經開區精神文明建設發展。
非遺之風潤童心,匠心傳承譜新章
“非遺傳承潤童心”文明實踐項目
一、基本情況
“非遺傳承潤童心”文明實踐項目是以習近平總書記“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推動文化傳承發展”的文化思想為指引,切實深化“為小”服務,在經開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支持和指導下,由威海市白楊公益服務中心精心組織策劃開展的。該項目聚焦青少年群體,秉持“讓非遺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的理念,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充分整合社會資源,邀請非遺傳承人牽頭組成文明實踐團隊,與志愿者、大學生等團體共同開展涵蓋手工藝制作、非遺歷史和傳承人故事等多項內容的非遺文化活動,通過走進社區和學校,為青少年提供近距離體驗和了解非遺文化的平臺,以政府資助和自籌資金相結合的方式,確保項目的穩定運行和長期發展,致力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播撒在青少年心中。自2023年6月啟動以來,通過非遺課堂、親子體驗和傳承人進校園等載體形式,已累計開展皮影戲等非遺體驗活動100余場次,受益青少年1000余人次。
二、經驗做法
(一)組建匠心團隊,播撒傳承火種
項目團隊深入挖掘非遺文化資源,由糖畫、剪紙、陶藝、錫鑲、皮影戲、花餑餑、絨花、草柳編等8位非遺傳承人牽頭組成文明實踐團隊,為青少年打造一系列具有特色的非遺文化課程。這些課程不僅涵蓋了非遺手工制作,還融入了非遺歷史、傳承人的故事以及非遺文化的價值等內容,讓青少年在動手實踐中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同時,項目搭建“線上+線下”平臺,發布志愿者招募信息,構建完善的志愿者管理和激勵機制,鼓勵更多的人參與到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中,定期開展“聚智·協同·共享”研討會,聚焦近期非遺活動策劃、執行與評估,不斷優化活動方案,秉持將活動做“細”、將項目做“活”、將目標做“長”的工作理念,不斷提高非遺傳承活動的質量和影響力,確保活動的連續性和有效性,讓非遺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
(二)推動非遺入校,滋養文化根基
學習在非遺文化傳承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而學校作為知識傳承與人才培養的關鍵陣地,更是肩負著不可替代的重任。項目團隊創新非遺文化進校園形式,開展“光影交錯,千年瑰寶”——皮影戲系列主題活動,邀請膠東皮影文化藝術團隊演繹寓言故事,讓學生直觀感受非遺文化獨特魅力。在專業藝人的耐心指導下,學生們親手拿起皮影道具學習技藝,從生疏到熟練,從模仿到創新,在傳承的道路上邁出堅實的步伐。
(三)凝聚青春力量,開啟傳承新征程
項目廣泛凝聚青春力量,招募來自山東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以及威海職業學院的學生志愿者共計471人,累計服務青少年2000余人次,開展100余場傳統文化培育活動。他們憑借自身專業優勢,巧妙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如數字化、VR等技術,讓青少年們以全新視角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深入理解其內涵,激發對非遺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項目打造全新運營機制,構建“多元參與+資源共享”的非遺文化傳承平臺,匯聚當地教育機構、文化團體以及大學生團隊力量,整合優化共享資源,形成強大傳承合力,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三、取得成效
(一)構建多元傳承模式,塑造非遺傳承新范式
項目通過創新傳承方式,將非遺技藝與現代教育相結合,形成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線上傳播等多元傳承模式。在學校開設非遺體驗課程,邀請非遺傳承人走進課堂進行面對面教學,讓學生親身感受非遺技藝的魅力,使更多青少年能夠接觸和學習非遺文化。通過調查發現,青少年對非遺文化的認知和理解顯著提升,成功塑造非遺傳承的新范式,為文化傳承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二)實現多主體聯動培養,助力人才全面成長
項目實施過程中,政府、學校、社會組織、家庭等多主體聯動,共同為青少年非遺傳承提供支持。在多方協作下,依托“多元參與+資源共享”的非遺文化傳承平臺,培養出一批具有扎實非遺技藝基礎、創新精神和文化傳承責任感的青少年人才,實現非遺傳承人才的全面成長,為非遺文化的傳承注入新的活力。
(三)推動社區文化建設,厚植民族文化自信根基
項目的實施為社區居民帶來精彩紛呈的文化體驗和濃郁的文化氛圍,提升了社區的文化實力和整體凝聚力。項目通過非遺活動進社區,激發居民對民族文化的深厚熱愛和對民族精神的由衷尊崇,在社區內構建起堅實的文化傳承群眾基礎,有力推動非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