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威海市臨港區,一座充滿生機的現代化園區內,豆香四溢。這里是打鐵豆腐工坊園區的生產基地,600多年歷史的“打鐵豆腐”制作技藝,在“非遺傳承”與“創新管理”的雙翼下,閃耀著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獨特光芒。
4月18日,走進威海市打鐵豆腐工坊有限公司,映入眼簾的是寬敞明亮的車間,機械的嗡鳴聲與豆香交織,勾勒出現代工業的活力場景。工人們身著統一制服,戴防塵帽、口罩和手套,專注地進行著豆制品加工操作。浸泡池中,飽滿的黃豆在清水中舒展;半自動化生產線上,磨漿、濾渣、煮漿、點鹵等工序有條不紊。“過去用石磨,一天只能磨百余斤,現在一臺機器日產上萬斤。”車間主任朱來良站在一臺全自動磨漿機旁介紹。
工坊在保留傳統工藝精髓的同時,七道核心工序已實現機械化升級,既保障了效率,又讓“老味道”穩定如一。標準化生產的背后,是打鐵豆腐工坊園區的“小作坊園區化管理”運作模式。過去,豆制品小作坊普遍面臨“散亂差”的困境。2014年,打鐵豆腐工坊園區應運而生,將草廟子鎮打鐵村19家分散的小作坊整合入園。隨后,“打鐵豆腐制作技藝”入選威海市非遺名錄。
整合初期,園區各工坊標準不一、原料混雜,管理難度大。“實行‘小作坊園區化管理’運作模式后,從衛生監管到工藝標準,嚴控每個細節;從原料采購到追溯配送,每個環節統一規范,確保每塊豆腐的品質可追溯。”公司運營總監朱樂拿起手邊的內酯豆腐成品,掃描了一下產品包裝上的二維碼,生產日期、批次報告、檢驗數據一目了然。“‘透明供應鏈’讓消費者吃得安心、放心。”朱樂說。如今,園區內原料倉庫還與轄區食藥監智慧平臺聯通,每一批大豆的來源、檢測結果皆可追蹤。這種創新實踐不僅讓非遺手藝煥發新生,更成為全國食品行業規范化發展的典范。市場需求的多樣化,推動著產品線的延伸。園區在堅守傳統鹵水豆腐的基礎上,開發了五香豆干、內酯豆腐、豆皮等30余種衍生品,日產量豆腐8噸、豆皮11噸、豆干2噸,并推出預包裝產品進軍商超和電商平臺。
目前,“打鐵豆腐”產品已覆蓋學校食堂、餐飲企業、社區及海外市場。去年園區營業額突破7000萬元。眼下,園區正在計劃通過國際展會,將“打鐵豆腐”推向日韓市場。“既要走出去,也要學回來,吸收國外先進工藝,讓傳統手藝與國際接軌。”朱樂信心滿滿。非遺的傳承,不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民生溫度的傳遞。600年的“打鐵豆腐”文化,曾滋養了一代代打鐵村村民。
如今,園區帶動周邊超百人就業,人均年增收5萬元,許多村民從“小作坊主”轉型為產業工人。打鐵村村民王會永在車間工作10年,他笑著說:“過去自家做豆腐,起早貪黑還怕賣不掉,現在按月領工資,日子踏實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