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直播,都能賣不少豆面和小面條,要不是他們來幫忙,這些土特產賣的就沒那么快了。”威海臨港區汪疃鎮孫家溝村村民孫樹保高興地說。近日,臨港客貨郵服務中心的助農服務隊再次來到村里,通過直播將村民手工制作的特色面食銷往全國各地。
8月11日一大早,臨港區汪疃鎮孫家溝村的孫樹保已經在自家的面條加工作坊里忙活開了。和面、壓面、切條、晾曬……一道道工序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孫樹保擦了擦額頭的汗珠說,“這一整天能做2000斤左右,趁著太陽足趕緊晾曬。”
在臨港區,像孫樹保這樣受益于客貨郵融合發展的村民越來越多。今年4月,孫家溝村的赤松茸種植戶們就率先嘗到了甜頭。當時正值赤松茸豐收季,但銷路不暢讓村民們犯了愁。臨港客貨郵服務中心及時伸出援手,不僅開通每日電商專線運輸,還組織助農團隊深入田間地頭開展直播銷售。
“家人們看這朵赤松茸,菌蓋飽滿,菌褶密實,是今早剛采的鮮貨!”服務中心主任邵瑋晶的直播讓赤松茸日銷量從最初的50箱猛增至300箱。通過與京東物流合作搭建冷鏈通道,外地訂單占比躍升至35%,實現了“早上采摘、下午發貨、威海同城當日達、外省訂單48小時送達”的高效配送。這種“眼見為實”的銷售方式立即見效——2.5小時的直播就吸引了百余名網友下單,日銷量從最初的五六十箱猛增至300多箱,足足增長了五倍。短短40天的銷售期,就為村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如今,這種成功的助農模式正在更多農產品上得到復制。臨港區創新推行“公交+郵政快遞+電商物流”模式,通過暢通城鄉雙向流通渠道,既解決了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難題,又打開了農產品“出村最初一公里”的通道。
目前,全區已開通6條客貨郵公交專線,設立50個村級服務點。其中,依托村黨群服務中心共建“黨建紅+郵政綠+交運藍”融合服務點11個,升級改造村商店服務點33個,設立貧困戶服務點6個。2024年9月投入使用的臨港客貨郵綜合服務中心,集快遞分揀、配送、便民超市、優質農產品展示、電商等功能于一體,標志著“區級中心-鎮級節點-村級末端”的三級客貨郵物流配送網絡初步建成。
在暢通農產品上行渠道方面,臨港區將村級服務點升級為銷售網點,協助構建社區團購群。村民通過團購群線上下單,商品經客貨郵公交專線配送至村級網點。同時,依托三級物流網絡,利用公交返城運力“捎帶”分散農產品出村。通過線上線下平臺,已累計銷售配送各類農副產品55萬元,為各村級服務點增加營業額近22萬元。
“我們不僅要幫村民賣貨,更要教會他們自己賣貨。”邵瑋晶表示,下一步將擴大客貨郵公交專線覆蓋面,增設電商服務點,啟動村民直播培訓計劃,讓更多農民掌握電商技能,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